印尼的觀賞魚保衛戰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印尼的觀賞魚保衛戰

2024年04月19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文:阿裡.希亞姆沙丁(Ari Syamsudin,常駐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自由撰稿人);翻譯:奇芳

水族貿易摧毀了野生種群。保育和恢復目前已列入議程,但管理和數據缺口依然存在。


泰國一家水族館裡的考氏鳍竺鲷。圖片來源:Tatiana Terekhina(Alamy)

在印尼勃尼巴魯村,村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但全球對一種小型「觀賞」魚的需求,促使他們改行做了漁民。

這裡說的是考氏鰭竺鯖(台灣水族界稱泗水玫瑰、長鰭玫瑰),牠身披黑、白、銀三色條紋,周身點綴著靚麗的白色斑點。牠漂亮的外形使其備受青睞。1990年代,牠成為了印尼和世界各地水族館裡不可或缺的觀賞魚。

對這種魚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最初,考氏鰭竺鯖只生活在中蘇拉威西省邦蓋群島周圍的一些水域,當地人稱牠為「Capungan Banggai」。

家住勃尼巴魯村的薩利赫.拉魯(Saleh B. Lalu)告訴《中外對話 海洋》,當地人發現販子們願意出高價收購這種魚。

他說:「與食用魚相比,考氏鰭竺鯙的價格很高。」

為了增加收入,過去主要靠種植丁香和椰子為生的人們,開始捕撈考氏鰭竺鯛。這種魚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村民們也會額外多捕一些,以彌補運輸途中的損耗,以及被買家拒收的部分。需求的增加導致捕撈方式越來越極端,薩利赫說,村民們不再僅僅靠潛水和撒網來捕魚,而是開始先用炸彈把魚擊暈,然後再捕捉。

情況日益惡化。2007年考氏鰭竺鯙被列為瀕危物種,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簡稱IUCN)認為,水族館貿易導致每年有90萬條考氏鰭竺鯙被捕獲。儘管採取保育措施後,野生捕撈量驟減,但水族館貿易導致的捕撈活動在這一地區並沒有消失,該物種仍然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

考氏鰭竺鯛被「搬家」

薩穆利克.恩多博(Samliok Ndobe)是中蘇拉威西塔杜拉科大學畜牧和漁業學院(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Faculty of Tadulako University)的高級講師,他一直在研究邦蓋群島周圍的水族館貿易。

他說,近年來沒有人在考氏鰭竺鯙的自然棲息地捕撈牠們了。


巴厘島神秘灣的考氏鰭竺鯙。圖片來源:Christian Zappel(Alamy)

但根據他今(202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水族館貿易的捕撈活動仍佔邦蓋群島漁民年收入的近1/5。捕撈目標包括藍魚(blue tang)和黃蝦虎魚(yellow goby)。 這些魚被出口到世界各地,是當地人重要的收入來源。

薩穆利克說,印尼仍有人在捕撈考氏鰭竺鯛,但捕撈地已從其自然棲息地轉移到了它們被人為引入的水域,其中包括北蘇拉威西省的萬鴉老、東南蘇拉威西省的肯達里、中蘇拉威西省的帕盧、東爪哇省的外南夢和巴厘島。未通過出口篩查的魚類被放生到這些水域,便形成了政府所稱的「出口交貨點」。

薩穆利克說:「這些地點都在運送魚類出口的港口附近。」

他擔心那裡的考氏鰭竺鯚可能會與其他物種繁殖,從而削弱其基因獨特性:「將會有(物種)雜交,這是我們所擔心的。」

捕撈配額

雖然新種群帶來了問題,但也提供了新的機會。

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The N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gency, 簡稱BRIN)的建議,給新的考氏鰭竺鯛族群設定捕撈限制。

印尼漁業部區域和魚類管理協調員薩爾敏托.哈迪(Sarminto Hadi)告訴《中外對話 海洋》,「BRIN通常在每年年底會發佈建議,然後在第二年分發給許可證持有人。 配額是根據族群調查數據,和企業提交的配額許可申請確定的。 」

薩爾敏托說,BRIN今(2024)年已決定,總共可以捕獲3.8萬條考氏鰭竺鯚。其中巴厘島1.3萬條,東爪哇省2000條,中蘇拉威西省1萬條,東南蘇拉威西省1萬條,北蘇拉威西省3000條。

印尼漁業部市場司司長埃爾溫.維亞納(Erwin Dwiyana)表示,考氏鰭竺鯛是部長令確定的受保護物種,這意味只有在特定區域和特定時間才能捕撈。可捕撈的區域為邦蓋群島周圍的天然生長區,可捕時間為除2~3月、10~11月產卵高峰期之外的時間。

但是,對這種魚貿易的擔憂並沒有消失,一些保育組織仍希望能禁止

既無監管,又無數據

根據印尼統計局的數據,被稱為「觀賞魚」的魚類(即用於在水族箱裡展示而不是食用的魚類)出口仍保持增長。由埃爾溫提供的數據顯示,出口額從2022年的3643萬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3906萬美元,其中30%流向中國,12%流向歐盟,12%流向美國。

儘管這種貿易對當地人很重要,並且還有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但印尼對它的管理仍存在很大問題。

專注於印尼永續漁業的LINI基金會董事總經理賈雅瑞.萊克索迪哈德約(Gayatri Reksodihardjo)說,對海洋觀賞魚的需求「仍然很高」。她還補充說,儘管目前正在制定治理框架,但還無法對觀賞魚漁業進行全面管理。

賈雅瑞說:「沒有管理就很難掌握觀賞魚的數據和資訊。因此需要改進。」

她補充道,例如企業、協會和政府,關於考氏鰭竺鯛的數據各不相同、而且相互獨立,這將阻礙對該貿易的了解。

印尼漁業部的薩爾敏托也說,目前還沒有觀賞魚的管理工具,因此要靠海關和出口管制來對其進行保護。

複雜的全球市場

印尼並非唯一一個受這種貿易困擾的國家。

英國朴次茅斯大學動物學教授戈登.沃森(Gordon Watson)告訴《中外對話 海洋》,觀賞魚市場是漁業和保育領域最複雜的問題之一。他還表示,缺乏捕撈品種和地點的數據,使理解這個問題增加了難度。

去(2023)年,沃森發表了對全球觀賞魚貿易的首份評估報告。報告顯示,水族館貿易每年交易5500萬生物個體,零售價值21.5億美元。沃森指出,這與鮪魚等一些主要食用魚的貿易額相當。

珊瑚三角區(Coral Triangle)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部分。該地區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所羅門群島和東帝汶。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的數據,這塊區域面積650多萬平方公里,生活著600多種造礁珊瑚(佔全球此類物種總數的75%)和3000種珊瑚魚類(佔全球總數的40%)。

沃森認為,觀賞魚貿易可以支援生計,但需要良好的管理和更好的數據來確保它的永續性。鑒於全球珊瑚礁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如果上述這點能夠做到,觀賞魚類貿易或可成為激勵珊瑚礁保育的一個有效方法。

《中外對話 海洋》獲悉,在邦蓋群島周圍,觀賞魚類的貿易仍在繼續,但捕撈用於出口的考氏鰭竺鯛已停止。薩利赫說,勃尼巴魯村當地的村民現在再次將重心放到丁香和椰子的種植上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外對話,原文標題〈印尼:觀賞魚保衛戰〉。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