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治汙所有人都沒水喝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再不治汙所有人都沒水喝

2007年12月28日
摘錄自2007年12月27日新京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007年滇池藍藻大暴發的時候,當地政府部門卻樂觀表示,昆明從其他地方引水的工程已經竣工,居民可以喝上放心水。而在6月初太湖深度惡化導致多個城市飲水不安全之後不久,又傳出了江蘇沭陽20萬居民沒水喝的新聞,接著長春的飲用水源也出現污染。中國水污染集中暴發的趨勢,威脅到國人的日常生活。

污染治理是環境保護中最基礎的工作,而水污染防治又是其中最容易做好的。然而,許多地方政府都皺著眉頭揪著心,把污染治理當成包袱。企業要交排汙費,要「達標排放」,會增加產品成本,於是認為環保是個負擔,這多少可以理解;個人要交排汙費,有些人逃避責任,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地方政府部門也不能坦然承接治汙的責任,就會有負人民保護生態的委託。

但每當人們追問某些主管城建的副市長,為什麼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如此緩慢時,這些副市長大多會擺出兩條理由,一是管網不配套,二是汙水處理費徵收太低;有些「落後地區」的副市長,更是擺出一副貧困姿態,為自己不治汙找財政補貼的理由。

但是,有許多公司準備投身汙水處理產業,顯然,這產業裏有「誘人的黃金」。業內人士測算,只要汙水處理費平均每噸收到8毛錢以上,汙水處理廠就可以保本微利運行,汙水處理產業會成為一個新興的支柱產業。為此,國家建設部出臺了明確規定,要求所有城市的汙水處理費都徵收到8毛錢以上。一個人按照一天用水200公斤計算,一年也不過只用水70、80噸,最多需要交納50、60元,很少有人交不起。

2003年,河南提出要在2007年底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都建汙水處理廠時,沒有人相信,而現在,據說河南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他們可能成為全國汙水處理廠建設的模範省份。他們的保障措施就是兩條,一是把汙水處理費提高到平均8毛錢;二是想方設法爭取管網配套建設資金。這樣的省份是明智的,因為良好的環境是給經濟增值的,只有良好的環境才可能在招商引資時,招引到高規格的企業,進而帶動本地向高雅文明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