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AI地震預警系統正確率逾9成、芬蘭打造世界最大地底儲熱廠、美國針對自來水中PFAS設定上限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中央大AI地震預警系統正確率逾9成、芬蘭打造世界最大地底儲熱廠、美國針對自來水中PFAS設定上限

2024年04月11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4月10日

暖暖水源地辦露營賞螢挨批 文化基金會:場地非復育區

基隆市文化基金會將在27、28兩天在暖暖水源地槌球場,舉辦露營、文化走讀、市集、賞螢等活動,但附近是螢火蟲棲地,引發議論。前立委蔡適應表示,怎麼能打著螢火蟲復育的活動,讓大量的人員進入棲地、破壞生態。文化基金會說明,該處不是市政府規畫的螢火蟲復育區,全程採取友善賞螢的措施。(聯合報報導

清淤趕不上淤沙!砸20億落空 南迴唯一漁港恐廢港 漁民:斷我生計

台東南迴唯一漁港大武鄉尚武漁港長年淤沙,至今中央及縣府已花逾20億經費清淤,為解決問題,縣府多次向農業部漁業署提出漁船收購計畫,日前獲漁業署回覆今年向立院提案,若通過等同廢港。漁民得知消息大多反對廢港,有漁民不解說「政府為何斷他們生計」。縣府表示,會和漁民溝通協調。(聯合報報導

中央大學推AI地震預警系統 震度三秒出爐正確率逾9成

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受氣象署委託,打造新一代AI(人工智慧)地震預警系統,名為「深度學習的端對端區域型地震預警模型」(簡稱TTSAM)。這套系統在地震觸發當下,透過卷積神經網路(CNN)擷取地震波特徵,於最初測站後三秒即可提供各縣市震度,正確率高達9成以上,希望未來應用在國家地震警報上。(中央社報導

高市減碳公共運輸 漢程客運搶頭香申請公車碳權額度

高雄市政府10日舉行「健全客運業營運環境,打造淨零運輸新典範」記者會,漢程客運配合高市府政策,執行減碳專案計畫,預計2021~2023年監測期約可取得1367公噸減量額度;市長陳其邁表示,這是全國首例公車碳權額度申請案,盼更多業者投入減碳。(中央社報導

大甲媽祖遶境 彰化特製環保攻略電子地圖

大甲媽祖回鑾預計11、12日行經彰化,彰縣府為方便信眾丟棄垃圾及資源回收品,整合遶境路線上設有資源回收設施及奉茶、公廁的點位,製作「大甲媽祖遶境—環保攻略」電子地圖,讓信眾一手掌握所有資訊,力行「遶境不留廢」環保作為。(中央社報導


90GWh熱能供一整年暖氣 芬蘭打造世界最大地底儲熱廠

芬蘭能源公司Vantaan Energia宣布要打造世界最大「儲熱地洞 Varanto」,以有兩座體育館規模的全部設備該設在地下100~140公尺處的岩床中,打造三個長300公尺、寬20公尺、 40公尺的洞穴,並由兩個60MW電鍋爐及善用多餘的再生能源或是工業廢熱來加熱,壓力能將溫度提高到140°C。該設備在「充飽電」時擁有90GWh總熱容量 ,經由現有的區域供熱網路,將熱能送到住家和各大企業,足以滿足一座中型芬蘭城市的全年家庭供暖需求。(科技新報報導

美國宣布自來水永久化學物質含量標準 避免危害健康

肉眼無法看見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存在於水、土壤、空氣和食物中,它們會在人體中累積,在環境中也無法自然分解。為避免大眾遭受有毒的「永久化學物質」危害,美國總統拜登政府10日宣布首個全國性自來水標準,針對飲用水中的五種PFAS設定上限,其中包含過去常見於鐵氟龍不沾鍋的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以及曾用於3M公司思高潔(Scotchgard)系列產品和消防泡沫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中央社報導

暖氣季結束 美國有望削減燃煤發電占比至歷史新低

隨著暖氣需求季結束,以及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廠等潔淨能源發電量創下新高,美國的公用事業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將煤炭於全國發電量的占比削減至歷史新低。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匯集的數據,今(2024)年首三個月,煤炭在美國整體發電結構中的占比約為16%,低於去年同期的17%及2021年第一季的24.3%;即使煤炭使用量可能在夏季因空調需求而反彈,但今年美國煤炭使用量占比仍可能降至個位數,顯示未來幾年內偶爾完全停用煤炭仍有可能。(中央社報導

俄羅斯遠東輻射洩漏 黑龍江省稱邊境監測正常

《路透社》報導,俄遠東城市哈巴羅夫斯克(Khabarovsk,舊稱伯力)的一個地區發現「放射源」,當地政府已宣布該地區進入緊急狀態。哈巴羅夫斯克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口東岸,中媒對相關消息卻低調處理,被指與對日本排放核處理水的態度大不同。黑龍江政府部門10日則表示,連日來大氣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24小時實時監測相關輻射劑量率並採集氣溶膠樣品,監測結果處於正常水準。(中央社報導

中國養豬業景氣低迷 世界銀行資助養豬大樓遭抨擊

據英國衛報7日報導,全球多個環境及動物保護組織,呼籲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停止對工業化飼養的支持,其中包括資助中國「養豬大樓」,即多層工業化養豬場,是為中國耕地稀少、糧食不足所發展出的生產策略,能實現自動餵食、給水、清潔,並以豬臉辨識、紅外線測溫和人工智慧等工具進行自動化管理。不過,專家指出,這種高密度的工業化養殖不只對氣候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還可能因供給過剩影響豬肉價格,使個體養豬戶破產。(世界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