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餐具清洗中心預計明年營運、中國安徽煤礦瓦斯爆炸釀7死、印度矽谷陷缺水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花蓮餐具清洗中心預計明年營運、中國安徽煤礦瓦斯爆炸釀7死、印度矽谷陷缺水危機

2024年03月12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3月11日

花蓮餐具清洗中心將明年營運 每年少1800萬一次性餐具

花蓮縣環保局為減量一次性餐具使用,爭取花東基金及自籌款約7300萬元,興建「環保餐具清洗中心」,將有2台洗碗機,可選包月6000元計費或以量計費,平均每個餐具收費約2.2元。環保局希望透過清洗運送流程,每年減少使用約1800萬個一次性餐具,降低垃圾及回收量之餘,也能減少約4500公噸碳排放量。工程今(2024)年底完工,待完成招商及設備測試後,有望在明(2025)年中旬正式營運。(聯合報報導

新北工廠火警竄濃煙 環局通報樹林等6區戴口罩

新北市樹林區光興街某二手家具工廠今天上午9時許發生火警,濃煙直竄天際,警消出動逾百人到場灌救後撲滅,火警燃燒面積825平方公尺,所幸無人受困傷亡,起火原因待查。新北市環保局也依大氣模擬預測濃煙影響,通報提醒樹林、土城、三峽、新店、板橋等等6區地民眾注意戴口罩。(中央社中央社報導)

紅海珊瑚不減反增 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復育借鏡

國立中山大學跨國研究發現,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20年來不減反增,在大片死珊瑚骨骼上綻放新生,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研究團隊指出,此研究可作為墾丁珊瑚復育借鏡。(中央社報導

彰化美港公路高架化工程 陳建仁宣布通過可行性報告

行政院長陳建仁11日前往彰化伸港鄉,視察台61乙線美港公路高架化工程,同時宣布政院通過美港公路高架化工程可行性評估報告,也希望交通部在綜合規劃及環評要加緊腳步。交通部公路局人員說明,美港公路高架化工程起點為台16線彰濱工業區,終點為國道和美交流道,銜接61線及和美交流道的道路全長6.35公里,且全線採高架化,而道路定位為快速公路,車道配置為雙向4車道,沿途設置3處交流道。(中央社報導

全國首件既有農牧用地露營場合法化 桃園復興區拔頭籌

交通部觀光局前(2022)年7月發布「露營場管理要點」,但規定嚴苛,桃園市151家既有露營場,僅11家合法。市府去(2023)年起積極輔導,終於由復興區羅浮里的「Kiwi Camping休閒露營區」拔得頭籌,率先於3月初成為全國首件既有農牧用地合法露營場。觀旅局表示,目前已有22家業者通過第一階段露營場土地使用許可,將持續透過評鑑制度及輔導提升露營場品質,盼露營成為桃園旅遊重要亮點。(聯合報報導


玻利維亞豪雨成災 首都拉巴斯進入緊急狀態

根據玻利維亞政府11日發布的官方文件,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La Paz)近日豪雨成災,河流在上週末潰堤,摧毀許多房屋,迫使當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文件提到,總統阿爾斯(Luis Arce)已承諾派遣重型機具和3000名軍人前往救災,以防進一步災情發生。(中央社報導

中國安徽煤礦瓦斯爆炸釀7死 仍有2人失聯待救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報導指出,位於安徽省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團謝橋煤礦11日稍早發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人喪生,還有2人失聯待救。路透社報導,煤礦事故在中國並不罕見,河南省平頂山市今年1月也發生一起重大煤礦場事故,造成16人喪命。(中央社報導

每天只能等待水車供水 印度矽谷陷入缺水危機

印度正面臨近年來最嚴重的水危機之一,季風季節降雨不足,原本夏季才會面臨的乾旱早在2月就出現,印度氣象部門將降雨稀少歸咎於聖嬰現象現象。而被稱為「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最近也陷入嚴重缺水危機中,迫使數千名居民陷入生活必需品匱乏的境地。許多跨國公司IT員工已經離開班加羅爾,愈來愈多居民開始對政府呼籲採行疫情期間的線上模式,稱遠距工作至少可以減輕城市負擔。(科技新報報導

養殖鮭魚大量死亡 海洋暖化是潛因

《BBC》報導,過去十年來,全球數億養殖鮭魚呈現大規模死亡,並有科學家表示,大規模死亡事件如今比以往都更加頻繁、規模更擴大。一項全球評估調查指出,「海洋暖化和對科技更大依賴導致死亡數上升」,包括挪威、英國和加拿大等主要生產國的鮭魚死亡情況,其中涉及數百萬條魚類突然死亡的重大死亡事件,有時是由疾病爆發引起的,但也與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洋暖化有關。(台灣醒報報導

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13週年 2.9萬人仍疏散在外

造成逾2.2萬人遇難的東日本大地震11日迎來13週年,這是日本戰後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雖然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建取得進展,但受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等影響,至今仍有約2.9萬人不得不疏散在外。此外,根據調查,被海嘯侵襲的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地居民所棄置的土地,至今仍有約3成無法利用。儘管日本政府希望徵用作為公共用地,但當中夾雜私有土地,難以規劃用途。(共同社聯合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