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溯源】第一走:小小土地公廟看顧的進香古道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深坑溯源】第一走:小小土地公廟看顧的進香古道

2022年07月22日
文、圖:林旺
古道顧名思義,是過去先民開發的路。台灣古道縱橫山野,有些至今仍能通行,有些則已被草木掩埋。深坑做為從台北盆地通往宜蘭的門戶,古道如織,多銜接淡蘭古道,記錄了先民開墾的足跡。由鄭福田文教基金會與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共同策劃的「深坑溯源」系列文章將從深坑的地理位置、歷史、產業、文化及生態環境等面向出發,介紹七條古道及三個地景,帶領讀者倒轉時光,一窺先民的生活軌跡⋯⋯
 

小時候每年的正月都會跟著大人們一起去走進香古道,當時覺得非常的快樂,記得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年都有走這條古道。回憶那時的情景和現在差異很大,當時老樹下是煤礦場,旁邊房子非常少,礦工從深坑吊橋,推送煤炭來這裡堆放,等着用卡車運走。

老街本來人也很少,因為淡蘭古道走過深坑老街,帶來繁榮,但是在1902年左右開了北宜公路之後,淡蘭古道失去來往的商旅光顧而沒落,不像現在,老樹圍起景觀,遊客可以坐下來欣賞、聊天。

當時大夥出發走過深坑吊橋,景色非常幽美,橋下溪水清澈見底,而現代的水泥橋走起來沒有詩情畫意。從吊橋走到梘脚坑,兩旁都是農田,整遍阿柔洋全是水田,年底農民已經犁田整理好,準備插秧,水面如鏡,水裡住滿了可愛的蝌蚪,小魚,小蝦,小孩子都滿心歡喜欣賞著,和牠們玩。那時候阿柔洋並沒有文山路,景色非常優美,和現在景色很不一樣。


具有古早淡蘭古道特徵的土地公廟。攝影:林旺

進入梘脚坑沿水圳旁小路走進去,約走200公尺的左手邊,就看到一座小型的土地公廟,高大約一公尺,是古早淡蘭古道特徵的土地公廟之一,它是用八塊石板合併起來砌成的一座小型的土地公廟。這種型態的土地公廟很可愛,但是後來大家富有了,加上捐錢的人變多了,因而新建大型的土地公廟。

古早時候農民大多比較窮,很少人能夠拿出錢來捐款,大都是當地的農民合力,去山上打出石板,搬運來自建的小型土地公廟,裡面也只放上一塊石頭,長得像土地公的型態,來提供農民們拜拜,走在進香古道上面,有好幾座土地公廟。我們去指南宮進香,會多帶一些貢品,茗香,蠟燭,看到土地公廟一定會上去去進香拜拜,這也是進香古道的特色,因為土地公是農民最親近的神明。

每年在插秧的當天,都要用糯米做成湯圓拿到土地公廟來拜拜,所以在農田的附近都會有小型土地公廟,這也是我們台灣北部農村的特徵。每年到了割稻子收成的時候,祭拜更隆重,農民們都會做雞油飯或草仔粿,挑到土地公廟去拜一下才放心,所以有一句話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廟」,來形容人們對土地公廟的感情。

梘脚坑水圳,是從四龍瀑布引水至阿柔洋灌溉水田,當時所有的流水全部都是流入這一片水田,和現在的景觀完全不一樣。現在的阿柔洋幾乎看不到農田,而是一些房舍和工廠,所以已經不復當年的景色。

四龍瀑布的水圳,所有的水流被工廠用水管在半路上接出去作為工業使用,水圳旁也開了公路,流水沿著公路旁流到土地公廟附近就被接走了。右邊是老公仔溪,平時都會有一些翡翠鳥,白鷺鷥,白頭翁等等的水鳥,還有一些越冬的水鴨子來停留在溪裡面覓食,溪的兩旁有許多草藥,例如串鼻龍、水丁香、山苦瓜及藥用牧草等。比較平坦的地方全部都是梯田,和幾座三合院農舍,農民會在院子裡放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

慢慢走過小木橋之後,右邊又有一座土地公廟,我們也虔誠的去參拜,所以進香古道不單是去仙公廟参拜,沿途的廟宇我們也都會去拜拜。沿着梯田的田埂向上爬,(現在是公路,左邊是菜園)一直走到石階梯往上爬,那景觀和我小的時候走過的階梯路程景觀都一樣,也長滿了許多草藥植物,比如一枝香、雷公根、雙面刺及黑杜仲藤等,都一樣。兩方都是樹林夾雜着竹林,有些農友在平坡地種茶葉,那段古道勾起了我小的時候的回憶,記得這段古道走起來最辛苦,但也是最精彩的一段路,沿途許多大樹和草藥,非常精彩。

走到這段山坡古道的中段,蔡氏古厝已經倒掉了,剩下斷垣殘壁,不過還依稀可以看出當初他們用石頭砌起來的規模。古厝的上半部幾乎都已經全毀,在1公尺半高的牆邊可以看到一座石板門還完整保留著,他是利用兩塊石板(板厚約20公分,寬約40公分,長約180公分高)倚立在門的兩旁,下面用門檻頂住門柱,上面用石樑扣在兩塊門板柱的頂端成為堅實門框,所以它並沒有倒掉。

從蔓藤和雜草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座五間過角規模的三合院,它的結構模式為中間的正廳,加上左邊的大房,右邊的二房,是為第一、二、三間,再往兩旁延伸第四間的廚房,第五間的客房或茶房,而左護龍從第四間的尾部銜接出來,右邊的護龍從第五間尾部銜接出來,這就是五間過角的規模了。

我們也看到了用石丁、石板砌起來的水裙堵,它是用兩塊橫的石板,放在牆的内外兩面,在其上面壘放一層石丁將兩邊的石板扣住,板的中間是空的,可以藏寶物、放東西,也可以隔熱、隔寒。如此這般的一層一層交疊往上砌作,橫向、直向的力量互相拉扯而形成了可以抗震的效果,一直砌高到水裙堵的高度,上面再用土角交疊砌成為牆面。

這樣的房子住起來非常舒服,因為它防熱、抗寒,又抗震,所以,古早人沒有電風扇,窗戶也不大,但是住裡面卻沒有那麼熱,冬天也不會很冷。唯一的壞處是石板、土埆縫隙多,容易住一些蟑螂老鼠之類的東西,所以以前農家一定會養一隻貓來看顧家裡。記得我小時候家養了一隻五花貓,是用一斤糖去向鄰村農户換來的(這是當地的習俗),長大之後很會抓老鼠,家裡面幾乎見不到老鼠的踪跡。

以前住山區的這種三合院,它的建築材料幾乎都是從當地取得,他們會找到大塊的砂岩,把它打成石板及石條,再用田裡面取來的黏土加上草料的纖維製成土埆。樑柱的木材大部分取自森林裡面,竹柏之類的,比較通直的木材作成樑。目前還保有的水裙堵,約1.5公尺高依然完整如初,因為它不怕下雨時水滴飛濺,如果沒有這層水裙堵,直接用土埆建造的話,會受到水滴飛濺而軟化泥土,並頃倒土牆。另外的一座古厝整修得很好,但也沒人住了。


20多年前流行到猴山岳登山,於是縣政府在此建一座大型的涼亭。攝影:林旺

再旁邊,20多年前,台北縣政府曾經撥200多萬建造一座規模很大的涼亭,從涼亭往外看,可以看到遠處炮子崙平台上面有許多房子,可能是因為交通不便,現代人大多搬到山下買公寓。爬上猴山肩的黄家古厝,在涼亭休息一下,從此地遠眺台北平原,可以看到台北各區的建築,景色非常壯觀優美,據說晚上看夜景更美,但是我還沒有去看過。

沿着新光路走到猴山岳土雞城的中段,可以看到一個猴山岳的登山路口,登山客從這裡往上爬,是一個非常陡峭的山崖石壁,必須拉著繩索,才能夠手腳並用地爬上去,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泡桐等高山植物。在土雞城休息一下,吃點心補充體力,再從其後面向下走一段很陡的下坡路來到了貓空纜車站,讓我回憶起來,貓空纜車站涼亭的地方是當時指南宮提供遊客参訪興建的鳥園,當時養了許多珍奇的鳥類,以及猴子、山羌、山猪、果子狸、梅花鹿等小動物。


步道中段的泡桐,冬天會掉葉。攝影:林旺

再往下走過階梯終於來到指南宮的凌霄寶殿,我回憶起小時候覺得這裡冬天的景色就像仙境一樣,因為雲霧飄渺加上一些唱經的聲音,並感覺到宗教帶來的快樂,心靈的撫慰,現在的感受還是一樣,而現在看起來,供奉在裡面的神像,一樣是那麼莊嚴。

我從13歲之後,就沒有走此古道了,因為民國50幾年指南路開拓,搭乘公車可直達指南仙公廟,所有人都改乘公車上山。前個月重新走過,這次的路程,又有許多新的發現和感受。

【深坑溯源十大主題】陸續更新中
進香古道、昇高坑古道、向天湖農村地景、土庫岳古道、大崎嶺古道、烏月古道、冷飯坑古道、糶米古道、炮仔崙文化地景、傳統建築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坑溯源」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