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苦花清涼的大石運動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從河說起

給苦花清涼的大石運動場

2021年06月15日
文、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為了辛苦工作一週,假日卻無法出門踏青運動感到無奈嗎?還是全家關著不能外出放電的幼獸,煩到理智線快斷裂。好在網路上越來越多宅家自娛的方法,讓大家在能自己管理的安全空間內好好地運動。溪流大家最熟悉的苦花,也來現身示範一下什麼叫做苦中作樂!一尾魚、一顆石頭、也能樂游游!

苦花
也稱為鯝魚/台灣白甲魚/台灣鏟頜魚 ,喜歡清涼高溶氧的環境,在這處海拔不到100M、盛夏水溫達25°C的溪谷,其實對苦花已經相當「硬斗」。但或許是流水川流在坡降大的溪床上,又有許多天然的大石塊形成的跌水小瀑,棲地環境顯得多變而豐富。

自然條件下,大石塊會卡在溪流坡度有變化的地方,形成「跌水」,跌水後方成或大或小的潭。潭區最前端我們常稱「潭頭」,這裡因為水的力量透過跌水被削減(動能轉成位能,加上潭水及石頭的緩衝),讓原本被流水搬運的較重大石塊停留下來。這聚集成堆的大石坡,彼此卡扣的穩定表面上,容易有穩定的底藻,還保有水深梯度;因此在不同日照量的季節維持一定生產力。同時又因為水的跌落,而形成有高溶氧及相對較低的水溫。這種種條件,都形成有利於苦花的關鍵環境。


潭頭高溶氧環境的的大石背面也是台灣間爬岩鰍偏好的棲地。

這個位置的大石縫因為紊流的關係,不容易被細粒填塞。夏季常可見到苦花鑽游或躲在裡面。間爬岩鰍或溪鱧,也很常在這位置的大石背面棲息。這個微棲地環境在水溫、溶氧的差異,使得某些需求較嚴苛的物種,能在低海拔的夏季還安然待著,是很典型的生態「代償效應」。就整條溪流來說,維持這大石塊形成的微棲地變化,也造就一條溪的生物多樣性。

因此,倘若工程得改變這個自然條件,或重建一個高程落差,這樣的環境條件也必須重建。跌水處改變工程設計慣性,不做成均一平整的面。縱向廊道坡度不一定要多緩(可參考現場原本落差),但跌水梯度的橫斷面上保留參差、別平整化,對上下移動的生物有多元水流的路徑各取所需,也能讓完工後水通過的營力有小尺度的差異變化,繼續形塑水下自然的棲地。


大石頭下方水濂後的孔隙處 常可見到對水質要求高的溪鱧。

 

像影片中這個跟我們居家上班一樣侷限的小潭範圍內,體長近尺的苦花群遵守規則排隊穿梭在石縫間,彷彿在遊樂場一遍又一遍地繞圈圈的行為。有人說,是為了藉由自身泳速來加快通過魚鰓的水流,以提高溶氧。有人說,夏季水溫高而且環境含菌量高,或許是藉由摩擦石壁來搔癢。也有人說,水位低、能活動的空間小,我們看不懂的無聊小遊戲吧?

總之,不管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疫情期間,至少讓我們一起欣賞苦花悠遊與悅耳的華爾茲,幻想自己置身沁涼的溪流。週末時間就找點樂子撐過去吧~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