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大廠CIP加入台灣區塊開發 公布6場址搶攻深水區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離岸風電大廠CIP加入台灣區塊開發 公布6場址搶攻深水區

2020年12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今(4日)來自丹麥的離岸風電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正式宣布將投資台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並分別於新竹、苗栗、台中、彰化海域選出六座開發場址,預估總裝置容量上看6.7GW,離岸更遠、水深達90公尺,CIP也透露,未來可能須仰賴浮動式風機,呼籲政府盡快啟動示範計畫。

DSC06694

CIP台灣區總經理許乃文(左起)與台灣第三階段計畫執行長侯奕愷說明開發計畫。孫文臨攝

經濟部能源局預計於今年年底公告下一階段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作業辦法,擬於2026~2035年的10年間,建設10GW裝置容量,並開放業者自行評估開發場址,許多風電開發商紛紛提出相關計畫,依目前的環評資料來看,已有至少11座離岸風場浮上檯面。

CIP今日一次宣布六座風場,皆位於西部海域,以「渢」(音同逢,字義為大風聲)為名,最北端「渢汎」、「渢成」、「渢利」三座風場相鄰,「渢汎」、「渢成」位於新竹外海,離岸約15公里,水深約66~90公尺,總面積290平方公里,各有750MW的裝置容量;「渢利」則位於苗栗外海,離岸約18公里,水深約63~83公尺,總面積318平方公里,預計有1800MW的裝置容量。

六座風場中離岸最遠的為台中外海的「渢妙」,離岸達37公里,水深約45~70公尺,面積約301平方公里,也預計有1800MW的裝置容量;而離岸最近的則為彰化外海10公里的「渢佑」,緊鄰CIP二階段潛力場址的彰芳西島風場,裝置容量約600MW;最南端則是已於二階段開發時通過環評的福芳風場,約600MW。

P_20201204_104355_vHDR_On_HP_1

CIP將參與台灣離岸風電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並公布六座風場的區位與規劃。翻攝簡報

CIP台灣第三階段計畫執行長侯奕愷表示,這六座場址已盡可能排除環境保護區與軍事敏感區等限制區位,並依照現有資訊評估為具有開發可行性的區塊,六座風場合併裝置容量上看6.3GW,他也透露,「在新竹與苗栗外海的風場有跟其他業者規劃的業者重疊。」

侯奕愷說,台灣過去規劃的風場水深最多不超過45公尺,若太靠近岸邊則可能影響白海豚等環境生態,也可能涉及軍事安全問題,因此第三區塊開發朝向更深海、更遠,「水深動輒60公尺以上,需要浮動式風機基礎的技術來克服。」

侯奕愷指出,浮動式風場目前在歐洲僅有約50MW、20支風機左右的規模,但根據學者預估,2040年全球的浮動風場裝置容量將可能達到70GW,其中亞洲就會佔30GW,日韓政府也已經開始投入,「台灣不能缺席浮動式風機技術的市場,應該盡快投入開發。」CIP在世界各國也開始與政府、產業合作開發浮動式風機技術。

侯奕愷建議,台灣及時加入才有機會掌握市場先機,「台灣可以參考歐洲經驗,由政府主導規劃2、3座小規模的浮動式示範風場,蒐集在地的風象、海況等資料,若能在2021年投入,2025就有機會迎來首座示範風廠商轉。」他說,可以選擇第二階段潛力場址已通過環評卻未開發的場地來進行。

CIP台灣區總經理許乃文說明,從小規模示範風場開始,有助於讓有經驗的開發商攜手本土產業鏈來發展具有規模的合作模式,「我們誠摯建議政府應於區塊開發階段維持『項目制國產化』,讓在地供應商可以延續投資量能。」讓台灣的風電產業可以站穩腳步,坐穩亞洲離岸風電領先地位。


位於苗栗外海的海洋風場是台灣第一座商轉的離岸風場。資料照,攝影:孫文臨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