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海協議」甘苦談 離岸風電擬增20-40GW 荷蘭政府如何讓漁民、環團點頭同意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專訪】「北海協議」甘苦談 離岸風電擬增20-40GW 荷蘭政府如何讓漁民、環團點頭同意

2020年04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2018年,荷蘭漁船駛入阿姆斯特丹運河道,抗議政府持續擴展離岸風電,限縮捕魚空間。荷蘭離岸風電預計在2030年達到11.5GW,2050年再增加二倍以上,智庫甚至估到70GW。漁民憂心,1/4的漁場都將成為風機世界。荷蘭政府也有諸多難處。首先,身為歐盟的一分子,歐盟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時程必須遵守。其次,北海生態系惡化,改善海洋環境刻不容緩。再者,海洋提供人類食物的功能不能偏廢。

在有限的海洋空間裡,讓風場發揮複合功能是必然趨勢。「北海協議」(North Sea Agreement)談判勢在必行。

圖片來源:Pixabay圖庫
在空間有限的北海,要滿足每個人的期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圖片來源:Pixabay圖庫

歷經一年多,經費2億歐元(約新台幣65億元)的北海協議,今年2月達成各方同意的初步結論——2030年後離岸風電再增加20-40GW;海洋保護區面積從荷蘭經濟海域的4%擴增到12.5%,嚴禁底拖。對於大減的漁業空間,荷蘭政府同意漁場減損了多少百分比,就以同比例收購漁船,並另外提供永續漁業機制的研發經費。

這場談判是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追求環境永續的縮影。台灣發展離岸風電,同樣面對兼顧海洋生態、漁民權益的挑戰。《環境資訊中心》專訪荷蘭農業部北海協議計畫經理埃歐斯特拉(Ton Ijlstra),一探協議下的聲音。

複合運用:離岸風電加碼20-40GW、增漁業與保育功能

「北海協議」談判於2018年10月展開,除政府代表外,荷蘭風能組織、漁業組織、漁民協會、綠色和平(Greenpeace)、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鳥類保護局、石油與天然氣開採協會等團體均與會。2月達成初步結論,現處於關係人確認協議內容階段,預計4月有下一步進展。

「北海協議」的重要成果,就是確認2030年後離岸風電再增加20-40GW。

20190408 荷蘭離岸風電生態計畫WOZEP

荷蘭離岸風電現況(深綠色)建置中:3,500 MW in 2023(淺綠色)規劃中:7,000 MW from 2024 - 2030(白色)。圖表來源:RVO/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提供

埃歐斯特拉說,風場結合海上養殖的試驗計畫已經在進行,包括淡菜苗採集、海草養殖等;風場也能結合自然保育,限制船隻出入、減少干擾,能讓海洋生息。或採主動的作法,投放人工魚礁或牡蠣等增加棲息空間。

漁船進入風場將增加海底電纜被船錨勾壞的風險,損失很大。埃歐斯特拉指出,保險公司提出的費用高到不可行,但風電商認為取得民眾與環境團體的支持是必要的,同意在風險較小的項目上讓步。

經濟海域1/4都納入保護區  底拖禁區增加配套

對環境與生態團體來說,近12.5%(相當於1/8)的經濟海域都將劃入保護區,範圍內嚴禁底拖。底拖是利用網板張開網口,在海底拖掃,大小魚一網打盡,海床礁石、植物也無法倖免。

不過,執行困難是海洋保護區常見的問題,巡邏船到達時,通常違法船隻早已開走。於是,「北海協議」在擴增保護區面積之餘,還將投入1400萬歐元,用於增添人力與監控技術。

加裝區域自動感應裝置、無人機巡邏⋯⋯埃歐斯特拉說,目前也在商議船隻加裝類似飛行紀錄器(俗稱黑盒子)儀器的可行性,以掌握漁船進入保護區的證據。

荷蘭擴展離岸風電,追求乾淨能源,也須兼顧海洋生態與漁民權益。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提供 

整個協議最困難的部分  永續漁法考驗漁業生態

不論是風場還是海洋保護區,都將限制漁船的出入,使捕漁區大減。因此,2億歐元的經費中規劃了9000萬歐元用於收購漁船,另3000萬歐元用在永續漁業的創新機制。

漁民得到了六成經費,協議風電容量也比預期的減少,但埃歐斯特拉直言,這是整個協議最困難的部分。

埃歐斯特拉有著滿滿跟漁民溝通的故事,在北海捕魚的漁船,多屬較大的漁船,一心想維持過往漁業榮景,看不上這些補償金額;有的漁民已經年邁,缺乏繼承人,他們傾向賣出漁船;有的漁民則認為海洋生態還很好,他們常說看過一些瀕危生物。

北海上的漁船正以通電底拖(pulse trawling)捕魚,是一種破壞生態的漁法。圖片來源:Delphinidaesy(CC BY-NC 2.0)

北海上的漁船正以通電底拖(pulse trawling)方式電魚,是一種破壞生態的漁法。圖片來源:Delphinidaesy(CC BY-NC 2.0)

此外,國內外壓力壓得漁民喘不過氣,埃歐斯特拉解釋,英國脫歐後,漁民無法再到英國漁場捕魚,歐盟正為此與英國談判。而歐盟對電魚等不友善漁法與漁獲限額的規範,都讓漁民收入減低、傳統漁法也面臨轉型。

2億歐元撐出談判空間  真心在意才是關鍵

北海協議尚未定案,但幾乎不可能共存的各方團體卻達成了共識,2億歐元的經費也撐出了對話空間。

「錢是潤滑劑」,埃歐斯特拉微妙的如此形容。

埃歐斯特拉強調,重點是讓各方聽到對方的需求,願意解決對方的難處。對於台灣即將提出2025年後10GW的離岸風電計畫,他表示,各國有不同的背景,不一定要比照荷蘭,重點是利害關係人彼此理解並在意。

埃歐斯特拉說,這是很複雜的議題,過去政府沒有答案時,會說「我們先做做看再說」,現在則是「問問看大家,或許會有好答案」。

沒有人100%得到他想要的,即便是政府

回到北海協議,埃歐斯特拉提醒,諮詢協商大眾意見時,「要有妥協的覺悟」,如果還是執意主導,其他人也不會背書。

1

荷蘭農業部北海協議計畫經理Ton Ijlstra,攝影:陳文姿

北海協議除了廣邀各相關團體參與,執政黨也找來退休的部長級政治人物、前勞工黨國會領袖Jacques Wallage擔任主席。「沒有人100%得到他想要的,即便是政府」,埃歐斯特拉說。

2億經費將由人民納稅錢買單,每一筆支出的合理性都受到監督。埃歐斯特拉解釋,荷蘭目前電價偏低,如果2030年後維持低電價,風電商難有商業利益為此買單。

另一個關係人是北海上開採石油與天然氣的業者。現況要評估2030年還太遙遠,業者將在2023年提評估報告以確認是否資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