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外送增「白色污染」 中國擬升級限塑令救海洋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快遞、外送增「白色污染」 中國擬升級限塑令救海洋

2018年03月08日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研究員)

中國中央政府最高規劃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在2018年1月5日在其官網上宣布,正在研究制定一份新的防治塑膠垃圾污染政策文件。這份尚未頒布的文件看起來將是已經實行了十年的「限塑令」的升級版。

2008年3月,發改委宣佈全面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並且要求所有零售商對塑膠袋進行收費。

發改委指出,這份新的文件將對塑膠製品進行全面、細微的監管,更多的塑膠製品將面臨禁用,也有可能加速環保材質替代方案的產生。具體細節還在研擬中,發改委也在官網上開設專欄徵求大眾的意見。


外帶使用一次性餐盒是塑膠垃圾增長的原因。圖片來源:pedphoto36pm / Thinkstock

電商、快遞和外送被認為是2008版限塑令需要升級的一個原因。中國清華大學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王洪濤認為,快遞、外送等新型態的發展也為白色垃圾的處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限塑措施勢在必行。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共消耗包裝袋約32億個、塑膠袋約68億個以及3.3億卷膠帶。中國青年報則報導,2016年中國餐飲外送用戶規模達到2.56億人,按照每個訂單3個餐盒估算,光是外送,中國人每天用掉的餐盒超過6000萬個。


塑膠垃圾聚集的海域。圖片來源:海洋地圖集

海洋塑膠垃圾危機警報

限塑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拯救海洋。根據國家海洋局的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對45個海域的監測結果顯示,海面漂浮垃圾和海灘垃圾中的84%和68%為廢棄的塑膠垃圾。

而根據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等12家民間組織2016年在中國12個濱海城市(包括上海和深圳)海灘的監測,遺留在海灘上最多的五種垃圾中,有四種是塑膠垃圾,其中購物袋排名第一。

根據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最新出版的《海洋地圖集》,在全球範圍內,海洋裡的塑膠垃圾僅20%來自海洋(主要是船舶),剩餘80%來自陸地。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都已形成了面積比一些國家還大的漂浮塑膠群。

限塑程度如何制定

全面限塑顯然做不到,否則就沒有汽車、飛機、電腦、手機等現代工具的生產和使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研究中心主任於衛東認為,解決海洋塑膠垃圾問題需要尋求一種平衡的、永續的解決方案,但在多大程度上限塑,以及如何科學定義限塑清單,是中國和全世界都面臨的挑戰。

可生物分解塑膠也並非是萬能的替代方案。生產兩款用途廣泛的可生物分解塑膠ecovio®和ecoflex®,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的媒體公關田麗君表示,在海洋環境下,即使是可分解塑膠也分解得很緩慢。

她表示:「海洋垃圾主要是由人類不當的行為和不善的廢棄物管理造成的,健全的廢物管理基礎設施和全面的消費者教育是應對海洋垃圾問題的關鍵。」

慢半拍的應對措施

海洋環境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道季認為,海洋塑膠垃圾管理還面臨一個挑戰,這個問題,不只是中國,國際上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重視,而中國現在還忙於治理空氣污染、水污染,解決海洋塑膠污染才剛剛開始。

目前海洋塑膠問題還沒有如氣候變化問題一樣形成有力的全球協商治理機制。 2017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的一項《關於海洋垃圾和微塑膠的決議草案》僅設定了「2025年,防止和大幅減少各類海洋污染」沒有任何的約束力。

作為環境大會的參會國,中國尚未加入聯合國環境署發起的「清理海洋污染行動」(Clean Seas)。這一行動號召政府、企業和和個人採取措施減少塑膠垃圾入海,目前有39個國家宣布響應。

「如果中國能夠加入這一行動,對於清理海洋汙染來說,無疑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聯合國環境署的公共倡導和傳播官員Sam Barratt表示,這個行動不具備強制性,參不參與、何時參與,各國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

除了治理機制晚了一步,人類尚未認知到海洋垃圾的嚴重性和數據資料的不足。李道季表示,2015年以來出現了幾篇很有影響力的關於海洋塑膠垃圾數量的模型研究,但他認為研究者是在沒有對各國塑膠垃圾量進行實測的情況下進行推算,研究的數據採樣方法有不少可以商榷之處,其結論也需要根據長期的監測結果進行校正。

於衛東也認為,海洋塑膠方面的基礎統計分析工作顯然還沒跟上。 「我認為現在迫切需要建立國際統一的塑膠和微塑膠[註]垃圾統計、監測、評估等的技術規範,使不同研究的結果具有可比性。」他說。


12 個濱海城市海灘的監測,遺留在海灘上最多的五種垃圾中,有四種是塑膠垃圾。圖片來源:structuresxx/ Thinkstock

海洋塑膠監測得到重視

目前李道季正帶領團隊進行一項由科技部資助1600萬元人民幣的研究,目的就是研發監測海洋微塑膠污染的技術。

這個2016年開始的研究,一個重要任務是對長江口、珠江口等河口通過的微塑膠數量進行觀測,用數據證實中國是否如國外模型研究所說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塑膠排放國。

也是在2016年,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第一次對中國沿海海水中的微塑膠密度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渤海、東海和南海的海水中平均每3.5立方米中含有一個微塑膠。國家海洋局下屬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2017年8月在一次海洋環境會議上表示,這一密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監測記錄中相對較低,與南大洋和瀨戶內海的監測結果相當。但她也指出,考慮到中國塑膠垃圾出現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短得多,海洋塑膠問題還是值得注意。

直徑小於150微米的微塑膠可以透過攝食進入海洋生物的循環、淋巴系統,最終可以進入食物鏈上層的人類體內。 「微塑膠已經被科學家認為是『海洋中的PM2.5』,」王菊英說。

她指出,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不能小看這些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塑膠微粒,它們也許是和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同樣重要的海洋環境危機。

註:微塑膠主要指塑膠垃圾在海水中分解而成的無數微小的碎片和顆粒,也包括日常生活美妝、清潔用裡的塑膠柔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