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鴿子重建關係 「博威鳥控」從生物習性找解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與鴿子重建關係 「博威鳥控」從生物習性找解方

2017年11月22日
本報2017年11月22日台北訊,古國廷報導

「當初我的論文題目是關於夜鷹防治,有一個民眾住家旁邊就是夜鶯居住的地方。每到晚上他都因為夜鷹的啼叫而無法入眠,長達四至五年的時間都需要安眠藥入睡。」

杜昆盈回憶,在就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期間,查找資料發現過去有類似案例是用BB槍驅趕牠們,結果驅趕不成,反而打破鄰居的窗戶和水塔,造成鄰居間的不合。為了和緩夜鷹與住家的衝突關係,杜昆盈採用燈光的方式讓夜鷹雄鳥飛至較遠的鳴叫點,順利解決民眾因啼叫而失眠的問題。

「看著對方激動握著我的雙手道謝,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當初是為了想幫助動物,結果反倒幫助到人。」杜昆盈笑說。畢業後,杜昆盈沒有投身公部門或研究機構,而是加入新創公司《博威鳥控》,埋首於野生動物危害諮詢、防治與監測管理工作。

杜昆盈曾在一次機緣之下,看到13歲年輕發明家Richard Turere於TED分享的影片。看到他們如何透過太陽能裝置安全的嚇跑獅子,保護家鄉部落家畜不受獅子攻擊,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人與動物有很多和平共處的可能。只是回望台灣經驗,卻好像顯少人投入其中。影片來源:TED

《博威鳥控》由他的指導教授孫元勳研究團隊在2012年創立,最初僅做從國外引進野生動物防治器材的業務。但由於台灣懂得使用這些器材的人有限,於是團隊漸漸轉型成諮詢,以及直接協助客戶進行防治的工作。

目前《博威鳥控》處理過200多個人與動物衝突的案子,大約九成是居家環境改善,其餘則是公共空間和農地防治。而絕大多數的案子都跟鴿子有關。

高樓與屋頂 人類與鴿子的衝突熱點

杜昆盈表示,多數城市中的鴿子生活習性接近岩鴿,偏好像是高樓大廈窗台或屋頂等地居住。因為都市環境食物充足,加上鴿子本身進食有一半的食物會排泄出來,因此在高樓、公寓等鴿子喜歡棲息的地方常有大量糞便堆積,不僅造成環境髒亂且有傳染疾病的風險。這是許多都市民眾正面對的難題。

高樓窗台是鴿子喜愛的棲息地點,容易大量堆積鴿子排泄物。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高樓窗台是鴿子喜愛的棲息地點,容易大量堆積鴿子排泄物。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有民眾會利用光碟、水瓶、噪音甚至老鷹貼紙等物品嚇阻鴿子。杜昆盈認為,這些物品有效是因為鳥類看到不熟悉的事物會有所戒備,但一、兩個月以內就會失去效用,「加上台灣有非常多的鴿子是比賽用的淘汰鴿,台灣每一年的賽鴿淘汰數量非常驚人,飼主在賽鴿養成過程,就會不斷利用鞭炮等驚嚇訓練穩定度,因此一般大眾的嚇阻效果對牠們來說根本是小事一樁」。

向自然學習 理解生物特性 不傷害動物也能解決衝突

為了解決民眾的難題,《博威鳥控》團隊從觀察評估、防治對策和裝置安裝三階段著手。首先觀察居家或公共空間環境——鴿子進入到這些場域的動線和棲息點類型,是窗台或冷氣機的點狀性質、或是屋頂橫樑的線狀分布、乃至於活動進出整片屋頂的面狀分布。然後擬定防治對策,依照點、線、面等特性,安裝防鳥刺、防鳥索,以及防鳥網等裝置。

「一開始民眾以為防鳥刺是要把鴿子插在上面,但我們不是在做串燒,」杜昆盈起先開玩笑地說道,隨後正色解釋這些裝置的用意是讓牠們不方便著地或起飛,促使他們選擇其他地方棲息,避開容易與人衝突的地點。這些裝置很多靈感取自大自然,例如防鳥刺就是仿照黃藤、雙面刺或是俗稱「鳥不踏」的刺蔥等,本身用尖刺防止鳥類停靠的植物所設計。

冷氣機上安裝防鳥刺。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冷氣機上安裝防鳥刺。圖片提供:博威鳥控。

同時,要能減緩人與動物衝突,少不了把生物特性列入考量。例如應盡量在成鳥育雛結束之後再進行防治,因為如果防治地點還有待餵養幼鳥所居住的巢,即使已經設置好防治措施,成鳥還是會不顧一切的返還棲所,甚至破壞防鳥刺而受傷。

目前團隊除了鴿子防治工作之外,也有製作領角鴞的人工巢箱等類棲地補償工作,讓牠們在都市中得以安住;以及嘗試投入防治裝置融入在地建築,例如廟宇等外觀特色的設計研發,此外也投入資源向國外學習機場鳥類防治工作。

保育或愛護動物 不等於餵食或親近

「其實動物的問題真的比較簡單,最困難還是人的問題,需要花非常多時間溝通,」杜昆盈回顧,很多民眾尋求協助時,一開始的觀念都是希望能夠趕快把這些動物移開,都期待透過捕捉的方式立即解決問題。「但即使現在立刻把這些鳥類抓走,但這地方還是適合棲息,就會有下一批鳥類進駐,」杜昆盈強調,只有讓這地方使鳥類棲息不方便,自然就可以讓這些動物離開。

杜昆盈看待自己的工作,某種程度是對民眾的機會教育,「很多人以為鴿子是台灣的原生種,也有許多人以為黑冠麻鷺是猛禽而感到畏懼,當得知牠們是吃蚯蚓而非常吃驚,」透過一次次與民眾的互動,讓大家知道這些動物的特性還有棲息在這些地點背後的原因,慢慢理解人與鳥類衝突背後的成因。

博威鳥控團隊參與講座分享投入相關工作背後甘苦。
《博威鳥控》團隊參與講座分享投入相關工作背後甘苦。左一為野生動物背景出身的杜昆盈,右一為工業設計背景的林靖淇。

「有時候看到Discovery頻道人跟動物和平相處,其實這也不太是一個很正向的教育,會讓民眾覺得餵食或跟動物很親近,就是在保育動物,其實不是,」說到人跟動物重新建立關係,杜昆盈認為,「動物還是需要怕一下人,因為人影響環境太大了,所以我覺得談保育,讓動物怕人這件事情,也蠻重要的」。

杜昆盈坦言,還是會擔心現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再持續。在這個實務地談「人如何應對野生動物」的領域裡,很多材料要向國外購買、很多基礎資源都沒有,無論軟體和硬體方面感覺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長出規模;還很需要各行各業能夠跨領域的學習和交流,讓與動物接觸的相關產業更重視生態領域的專業價值。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